您现在访问的是吉林省药品举报中心


多款抗失眠创新药获批

2025-07-18 08:47:15 | 浏览次数:8

  “与传统安眠药相比,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从源头上规避了如成瘾性、长期服用后药效衰减等困扰,虽非完美,却是重要突破,因此是目前抗失眠症新药研发热门靶点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霍阳长期从事长期研究失眠症临床诊疗,她告诉记者,经典的安眠药物如右佐匹克隆,作用于γ-氨基丁酸受体系统,通过抑制神经活动促眠。而目前抗失眠症药物研发的新热点——食欲素受体是大脑中掌管“清醒开关”的关键靶点,食欲素如同维持清醒的“油门”,新药通过阻断油门,让身体自然进入睡眠状态。  

  中国睡眠协会发布的《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为48.5%。而据此前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发布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为15%。  

  目前临床上可选的治疗药物有苯二氮䓬类(如安定)、非苯二氮䓬类(如右佐匹克隆)、食欲素受体拮抗剂以及部分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等。这么多药物,临床上应该怎么选呢?  

  “门诊失眠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失眠患者一般可区分为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急性失眠由环境变化诱发,如考前焦虑,通常随诱因解除而缓解;而慢性失眠一般需满足睡眠环境/机会充分前提下,持续时间≥3个月,每周失眠≥3天(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维持困难)并有白天功能受累(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的医学标准。”霍阳介绍,慢性失眠确诊后需要系统干预,由临床医生根据个体辩证用药,如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可以选择像曲唑酮这类可同时抗失眠和焦虑/抑郁症状的药物。  

  不过,要彻底治愈失眠,依靠药物还不够。霍阳告诉记者,当前国内外指南均将认知行为治疗(CBT-I)列为失眠症首选治疗方案,也是失眠的治本之策。CBT-I是由多种技术组成的综合疗法,一般包含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和睡眠卫生教育,其中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和刺激控制疗法被2017版《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列为Ⅰ级推荐。“教患者与黑夜和解,比给药更重要。在临床上,我们有过许多成功的案例CBT-I通过调整睡眠习惯、纠正错误观念重建健康节律,实现了真正的疗愈。” 

 
 
初审:叶阳欢复审:于加倪终审:杨庆成
附件:

吉林省药品举报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吉林省药品举报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吉林省药品举报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吉林省药品举报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林省药品举报中心)”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